AG电投厅·官方(中国)

行业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银行业科技伦理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分享到:
2023-06-02 浏览:1261

作者: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 杨龙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福祉。“如何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也是金融行业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工商银行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推进科技伦理建设,助力构建良好的金融科技伦理生态,让金融科技的成果真正造福于民。 

一、积极强化新时期科技伦理

治理意识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家各监管机构从国家层面对科技伦理治理做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将科技伦理治理作为新时期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

1.科技伦理治理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治理的全面性、有效性对于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尤其重要。一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科技伦理治理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科技伦理治理步入系统化、规范化新阶段。二是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将科技治理放在了八项重点任务的首位,首次提出加强金融科技伦理建设,体现了监管部门对金融领域开展伦理治理的重视程度。三是国家科技部、网信办目前正在就《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国家及监管文件的印发实施,将进一步促进科技健康发展,为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奠定坚实根基。

2.科技伦理治理是金融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要。数据和技术等新要素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随着广泛应用逐步暴露出一些伦理问题,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信息泄露、数字鸿沟、垄断、店大欺客等金融科技伦理挑战日益凸显;同时,当前部分新型人工智能模型由于其本身无法核实训练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可能生成和传播虚假信息,甚至面临传播性别、种族、文化和社会偏见等风险。在区域链领域,上链数据存在未经可信手段处理导致真伪难以校验,智能合约存在未经漏洞扫描、安全审核等无法全面保证安全性的风险。在生物识别和物联网领域,人脸及指纹等生物识别技术、物联网定位技术等存在应用不当带来信息盗用、泄露客户隐私的风险。

3.科技伦理治理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抉择。在国家和金融行业监管部门的指导下,金融机构、互联网科技企业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伦理治理工作。全行业金融科技伦理治理“驶入快车道”“按下快进键”。从企业自治看,多家机构积极构建企业级金融科技伦理审查机制,构建金融科技伦理管理制度,优化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组织模式,提升人员队伍的素养。从行业共治看,各机构遵循开放共治的理念,在监管机构指导下不断完善行业标准,拓宽外部视角,引入外部的法律、公共管理、哲学以及技术方面的智力成果,共同分析、研判伦理治理挑战和应对策略。


二、积极探索具有工行特色的

科技伦理治理实践

工商银行始终坚持金融为民理念,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以及人民银行金融科技规划和科技伦理指引的有关要求,结合工商银行实际,围绕“守正创新、数据安全、包容普惠、公开透明、公平竞争、智慧风控、绿色低碳”七个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加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推动经营发展行稳致远。

1.践行守正创新,构建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工商银行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把自身发展放到党和国家大局中去定位和谋划,精准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制定了工商银行《“十四五”时期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探索设立企业级金融科技伦理治理机制,开展金融科技伦理审查工作。一是完善顶层架构,设立了金融科技伦理审议机构,研究和审议全行技术架构规划报告、重大技术方案、重大金融科技伦理治理活动等事项;重点创新项目计划经金融科技与数字化发展委员会审议,有效预防、化解金融科技伦理风险。二是健全制度体系,积极制定工商银行金融科技伦理管理制度办法,将科技伦理治理贯穿金融科技创新活动全生命周期,确保实现全流程科技伦理管控。三是强化技术合规应用,针对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等新技术,制定相关管理规范,促进技术应用合规可控。

2.践行数据安全,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工商银行严格落实国家《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建立健全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闭环管理机制,对数据及数据归属系统安全进行全面审慎管理,防范数据泄露,保障个人隐私。一是有序推进全行数据识别与分类分级能力建设,制定数据安全分级分类标准,完成重点应用分类分级试点工作,开展数据自动化识别工作,同时进行分批次推广贯标,充分落实人民银行要求,走在同业前列。二是持续开展数据安全技术能力优化,完善访问权限控制、数据脱敏、数据水印溯源等多项能力,在分析师用数、对外合作等多个场景进行推广应用,保障数据查询使用安全规范。三是积极开展隐私保护能力建设,建立移动应用个人隐私合规检测机制,降低人工检测成本,提升隐私合规排查效率。积极探索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新技术的使用,保障数据要素的安全流动,目前隐私计算平台已在风险防控、对客服务领域多个场景开展应用,金融业首家入选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

3.践行包容普惠,弥合金融服务数字鸿沟。工商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充分发挥新技术创新赋能作用,加强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的普惠性、适应性,用金融科技力量弥合金融服务的数字鸿沟。在防止技术不公平歧视方面,通过引入数据纠偏、均衡采样等技术加强样本均衡性,引入小样本适配算法加强模型的泛化能力,避免数据不均衡带来的模型歧视,促进全社会公平、安全、便捷获得金融服务。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依托大数据等企业级技术平台,构建了涵盖信用贷款、抵质押贷款、数字供应链融资的数字普惠产品体系,并通过与政府、社保、公积金等数据对接,综合运用行内外数据,推出抗疫贷、电e贷、税务贷等500多个场景融资产品,推动普惠融资高效、精准投放。在服务大众民生方面,加强面向老年、视障等弱势群体特色功能服务供给,提升专属版本操作体验便捷性,提供更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工商银行个人手机银行、个人网银、门户网站全部顺利通过工信部测评且被授予“无障碍标识”,并在各评测结果名单中均领先同业。

4.践行公开透明,提升产品业务服务体验。工商银行始终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在不断创新产品服务、优化业务流程、改善客户体验的同时,及时披露和公布产品信息,积极开展金融科技伦理宣贯培训。在产品信息披露方面,工行通过门户网站等多渠道及时展示披露各类产品信息,同时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销售的基金、理财等金融产品关键信息进行充分披露。积极参与人民银行“监管沙盒”创新应用试点,对入选项目技术应用、风险防控等情况进行公示,并及时回应外界对项目的意见建议。在产品服务体验提升方面,建立了常态化用户问题收集机制,通过体验活动、手机银行吐槽、工银众测等方式,广泛获取客户问题和意见,并依托用户体验管理平台,实现全渠道信息归集、整理和分析,提炼用户体验提升“金点子”,持续动态完善产品服务体验。在科技伦理宣贯培训方面,开展了多层级、立体化的培训教育,举办人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政策解读,开展《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指引》《数据安全法》专题学习,推动打造专业化的科技伦理管理队伍,为未来更好地服务全行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5.践行公平竞争,加强金融科技开放合作。工商银行坚持开放合作理念,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加强数据要素、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输出,共同构建金融科技生态圈。在金融行业标准制定方面,参与编写了《人工智能模型风险管理框架》《联邦学习金融应用规范》《多方安全计算金融应用评估规范》《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评估规则》等金融行业标准,以及《隐私计算与金融业数据要素应用白皮书》《联邦学习技术金融应用白皮书》等行业白皮书。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方面,发挥自身海量数据资源优势,促进数据的可计量、可交易、市场化流通和配置,推动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化,把数据资产做实、做强、做活。积极参与各地数据交易所建设,成为上海数据交易所和深圳数据交易所首批签约“数商”,成功办理首单基于数据资产凭证的融资业务。在科技服务输出方面,积极向金融同业机构共享风险防控、业务管理等领域技术能力及实践经验。例如打造了“工银BRAINS”智能反洗钱金融服务平台,涵盖客户洗钱风险分类、大额和可疑交易监控、智能模型平台、智能甄别助手等功能。目前已输出至银行、基金、理财、保险等数十家金融机构,逐步构建金融业反洗钱新生态。

6.践行智慧风控,提升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工商银行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融安e信、融安e防、融安e盾等一批风险管理领域产品,全面提升数字化风控水平。打造银行业首个金融风险信息服务产品“融安e信”,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依托上百个风险类别、逾30亿数据为基础,提供API、APP、网页等多渠道服务模式,服务境内企业客户近10万家,同业客户300多家。打造信用风险监控系统“融安e防”,全方位服务集团信用风险防控,依托大数据及工业遥感识别技术,实现基建、绿色能源等领域贷后智能监控。构建“融安e盾”企业级反欺诈平台,实现业务领域全面覆盖、信息共享模型丰富、业务风险实时阻断、一点出险全面布控,支持7×24小时毫秒级交易风险的实时阻断。

7.践行绿色低碳,推动经营管理绿色转型。在业务线上化办理方面,持续创新升级手机银行、云网点、客户经理云工作室等线上化服务模式,2022年全行数字化业务占比保持98%以上高位,助力贯彻落实工商银行“双碳”战略目标;同时,工商银行积极加强办公信息化建设,倡导无纸化办公模式,2022年办公平台共办理无纸化业务52亿笔,节约用纸2.7万吨。在绿色金融服务创新方面,在手机银行推出全新碳账簿功能,识别用户在金融场景中的绿色行为,引入专业碳排放计算规则进行碳减排测算,记录用户低碳足迹;实现卫星遥感技术在风电领域信贷风险监测场景的应用,解决了海域风电项目一直难以有效实施贷后现场检查的难题,切实提升绿色能源经营数字化、服务智能化水平。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方面,2022年工商银行数据中心通过扩大自然冷却运用范围、开展机房基础设施置换、持续优化机房气流组织、合理规划IT设备布局等技术优化和精细化管理手段,实现机房PUE指标进一步下降,全年节约机房能耗约700万千瓦时。


三、积极推动科技伦理治理

迈上更高水平

结合工商银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科技伦理治理的思考,金融行业应重点把握好“三个坚持”,即坚持治理先行、坚持金融为民、坚持开放合作,打造科技伦理治理共同体,推动治理再上新台阶。

1.坚持治理先行。数字化转型加速演进对金融机构的科技伦理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构建完善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一是持续健全科技伦理治理顶层机制,完善治理组织架构,强化企业级审查机制,加强科技伦理制度建设,将有关要求内嵌于现有全流程、各环节之中,明确各方职责。二是持续深化前沿技术治理,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识别等技术领域的深入治理,完善专项配套规范,形成覆盖事前预警、事中监测、事后整改的有效机制。三是持续提升人员队伍素养,持续开展科技伦理最新政策、动态的研究对标,以专业化技能培训为导向,通过系统性开展金融科技理论培训,使科技伦理“内化于人员素养、外化于治理体系”。

2.坚持金融为民。始终坚持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守金融为民初心,聚焦金融机构主责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度参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转型,积极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能力,满足客户多元化服务需求。二是坚持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紧密围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以用户为中心对传统金融模式进行跨越式、渗透式再造,将伦理治理嵌入金融科技产品服务设计研发过程中,对老年、残障、少数民族等客户群体,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可获得性,推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三是坚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前瞻性预判、有效化解风险,实现“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持续发挥大型金融机构在维护金融稳定、保障金融安全方面的担当,共享风险防控、业务管理等领域实践经验,助力客户抵御风险,携手同业共筑防线。

3.坚持开放合作。顺应生态化、开放化趋势,积极开展“跨业、跨界”外部合作,打造金融科技伦理治理共同体。一是在数据上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积极参与数据标准化治理,建设覆盖金融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体系,依法有序开展数据共享,探索可信数据流通机制,破解信息孤岛难题。二是在技术上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抓住前沿技术导入和科技价值输出两个关键环节,深化与重要院所高校、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探索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头打好银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新技术规模化应用。三是主动融入联盟、协会及公约组织,充分发挥行业主体作用和约束作用,为促进全行业科技伦理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金融电子化》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等非商业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AG电投厅删除。

 

友情链接:百度一下 搜索 360搜索 网站首页
AG电投厅